中非经贸报讯:9月27日,作为第四届数字贸易数贸博览会“数贸非洲日”活动的重要成果,“一带一路”中非合作产业园在钱塘区正式启动建设。对接会上,乌干达副议长托马斯·塔伊布瓦,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参赞沈沙,中非民间商会专职副会长王晓勇,中国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、杭州市委会主委 方军,杭州市钱塘区管委会副主任李俊,赞比亚驻华大使齐乌卢分别致辞。
六百年前,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,把足迹留在了非洲;随着中非合作产业园挖下第一锹土,一支承载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、光伏设备的数字贸易船队在钱塘再次集结。这个占地面积约102亩、总投资约10亿元的园区,又将如何托起中非之间的新航路?
从“原料输出”到“价值共创”
达喀尔,塞内加尔首都。这座以越野拉力赛闻名全球的城市,也是中非合作产业园建设的开端。2021年,中非合作论坛在达喀尔举行,会议明确提出:建设“一带一路”中非合作产业园。
在中非民间商会专职副会长王晓勇看来,产业园区是实现中非发展战略对接的重要载体。时至今日,中非双方合作建设的各类产业园区已有20多家。“比如华立集团在摩洛哥的工业园区、万邦德集团在南非的伯格斯堡产业园、天唐集团在乌干达建设的中乌姆巴莱产业园……”王晓勇列举道。
产业园能给中非经贸合作带来什么?天唐集团董事王佳琨的分享,令现场嘉宾格外振奋。“我们集团投资非洲已有25年历史,最早是做箱包贸易,后来转型实体,目前已在非洲运营了5个园区。”王佳琨说,通过建设产业园区,天唐集团与非洲全方位对接,把“中国制造”带进非洲千家万户,自身也成为了非洲经济迅猛发展的一部分。
天唐集团走过的路,也正是“一带一路”中非合作产业园预想的“双向循环”价值链的理想样本。作为产业园区建设方,钱塘新区建投集团董事长王罡介绍,园区将重点吸引并聚集三类核心企业:已在或拟在非洲设厂、布渠道的中国企业国际总部;希望在非洲找到商机的生产型企业;有贸易通路、物流法律专业资源的服务平台型企业。“我们将通过‘出海之园’与‘进口策源地’双轮驱动模式,让中国企业无忧走向非洲,让非洲资源高效进入中国!”
清晰的定位和愿景,打动了不少投资方。据了解,天唐集团在乌干达运营的姆巴莱产业园一期已入驻75家企业,几乎满员,二期建设也已投入日程。“之所以和中非合作产业园达成投资意向,正是希望在这里获得助力。”王佳琨表示,“我们已经注册了乌干达的自有咖啡品牌,未来我们考虑在园区落地相关项目,力争实现‘前处理-深加工-品牌包装’的一站式能力,提升咖啡的附加价值后分销全球。”
非洲资源+浙江智造+全球市场,这样的投资逻辑不是空想,它拥有坚实的基础:据中非民间商会统计,商会联系的550家核心会员在非洲投资已超220亿美元,直接或间接创造了160万个就业岗位。巨大的资金池与成熟市场,正是产业园能够迅速吸引企业、实现集群效应的底气所在。
今年上半年,钱塘区对非贸易实现57.6%的强劲增长,也已印证了这一趋势的汹涌。产业园的建设,正是要将这种自发、零散的贸易往来,通过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,升级为系统化、集群化的产业协作,进一步打造全球价值链合作新范式。
会上,杭州市钱塘区建投集团董事长王罡同Egatee 创始人查九兰,鹿王羊绒集团总经理张庆祯,万邦德集团董事长赵守明,天唐集团董事长张志刚,达之路集团董事长何烈辉,乌干达兰迪有限公司董事长季永灵,中非国际商会、中非联合证劵交易所主席秦金玮,北京华远卫士安保集团董事长孙红玉签约了合作协议。
构筑中非经贸“新基建”
“一带一路”中非合作产业园的雄心,远不止于做商品的“加工商”,更在于成为中非数字贸易和服务网络的“枢纽”。这,也正是数贸会“数字贸易 商通全球”的核心主题。
作为全球经济版图中的新兴热土,非洲为世界经济提供重要动力。去年,数贸会首次设立“数贸非洲日”,今年已是连续第二年举办。能不能更好地“出海非洲”,成为相关企业拉开身位的又一条赛道。
如何打造枢纽,更好地在中非之间架起桥梁?这不仅需要投资伙伴,更需要一张通达全球的生态网络。
“一带一路”中非合作产业园的选址与设计,极致地体现了这种“织网”思维——
它位于钱塘区江海之城西南门户,与今年3月成立的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呈面对面之势,10分钟抵萧山机场,钱塘高铁枢纽建成后,37分钟可达上海浦东机场,2小时连通宁波舟山港……
这种“通江达海、链接世界”的区位,加上经开区、高新区、综保区、自贸区“四区叠加”的政策优势,目标直指货物“直航非洲、次日达”,资金“跨境结算、秒级到账”。而园区内功能模块的设计,更是希望为“织网者”提供可拎包入住的理想工作地点:沿街塔楼的“云端产业总部”,让企业LOGO与起降航班同框;设立“非洲总部会客厅”,一面俯瞰钱塘潮,一面连线内罗毕、拉各斯;立体停车楼的“超级甲板”,白天是物流枢纽,夜晚是可举办中非音乐节的空中花园。“以后我们还考虑引进非洲各国的好物展览体验馆,甚至非洲餐厅,让更多的杭州市民能用上‘非洲好物’。” 园区运营方浙非服务中心主任谢琪表示。
这种24小时有烟火、有产值的场景,也让合作伙伴十分心动。“这几天参观了周围,感觉到钱塘区很有活力,不愧是钱塘潮的所在地!”一位投资方代表感慨道。
塑造区域竞争力“新内核”
从达喀尔会议的蓝图,到数贸会上的签约,再到今日钱塘江畔的启航,“一带一路”中非合作产业园的历程本身就是一场战略的接力。
在各地竞相扩大开放的背景下,钱塘区通过打造这样一个从国家战略源头出发、拥有庞大民间网络支撑,并具备顶级硬件和政策配套的平台,不是在简单地招商引资,而是在重新定义城区的核心竞争力。它比拼的不再是单一优惠政策,而是为企业提供从战略对接、网络链接到落地运营的全球化整体解决方案能力。
当企业因为钱塘的“活力”“机遇”和“连通世界的效率”而选择将总部扎根于此,钱塘的发展模式便真正实现了从“外向依存”向“全球运作”的关键跃迁。事实上,今年上半年,钱塘对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进出口增长21.6%,新兴市场带动出口增量近60亿元,强劲的增长趋势,正是该区高水平外向型经济活力的充分显现。
潮起钱塘,合作共赢。“一带一路”中非合作产业园的启动,不仅是钱塘区“走出去”的一次创新实践,更是中国地方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价值链的一次主动进击。它预示着,以“地瓜经济”为代表的开放新模式,正推动中国从“世界工厂”向“全球资源整合者”悄然转型。这条路,始于百亩园区,通向的是广袤蓝海。